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

2009/11/12 台南市政府:總趕宮修復工程門神彩繪將進行開光點眼儀式

「第三級古蹟總趕宮修復工程」在97年7月底開工,本工程設計監造及施工紀錄委託黃秋月建築師事務所進行,施工單位經最有利標評選由明義營造有限公司得標。

總趕宮修復工程相關補助經費係屬「台閩地區古蹟維護第四期計畫」中,由廟方自籌兩成經費,公部門補助八成,由廟方依照政府採購法的相關規定自行辦理。符合新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8條「古蹟由所有人、使用人或管理人管理維護」的精神。

在台南市,由古蹟所有人因接受補助依政府採購法相關規定自行辦理發包,這是第一件,是台南市古蹟修復歷史的首件,也是全國修復歷程新頁。另外,這個工程的施工紀錄也將配合拍攝紀錄片,古蹟修復工程依文資法規定都會有靜態或動態的紀錄,惟以工程紀實為主。而以紀錄片的手法,配合進行中的人員及事件拍攝,在台南市,這也是第一次。

其實為使古蹟修護作業能及早進行,廟方於94年即先行與黃秋月建築師簽約進行設計作業,96年因漏水問題日趨嚴重,先行搭設鋼棚架保護古蹟本體,並陸續舉辦多項活動希望能增加能見度,讓社會大眾踴躍捐款,以籌募修復配合款,96~98年中秋節「中秋博餅」活動,96年12月八吉境解說導覽活動。這些活動也獲得許多好的回響,例如黃如輝的一封信打動奇美董事長許文龍的心,捐款100萬元。

在本次修復工程中,總趕宮三川殿大門門神彩繪將進行新繪,依文化觀光處表示,古蹟修復工程彩繪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以原貌保存為原則,此門神彩繪原係國寶級彩繪畫師陳壽彝第一件門神彩繪作品,因受日晒影響現況損壞嚴重,且如由原畫師再次執筆,作為在府城最後一件門神彩繪作品,具有歷史傳承之意義,因而取得審查委員同意採新作辦理,原畫作將由總趕宮廟方成立展示館進行展示。目前新作門神彩繪已近完成階段,將於近日進行開光點眼儀式。

總趕宮位於中正路小巷中,鄰近雖有雙全紅茶、松樹下燒烤等府城知名的小吃,但香火並不鼎盛。目前委員們雖然仍為募款傷腦筋,但他們認為自己是在「寫歷史」而不是單純「修廟」,尤其是不乏老廟宇對古蹟指定避之惟恐不及,能拆掉重建最好,總趕宮老人家們卻積極參與修復古蹟,認同廟宇歷史不是倚靠金碧輝煌的外觀,而是台灣特有信仰文化與歷史財產,這種「保存古蹟」的風氣,對台灣文化風貌具有助益。

總趕宮小檔案:
總趕宮,原名聖公宮。乾隆年間改稱總管宮,道光年間又訛稱總趕宮,主祀聖公爺。聖公爺,姓倪,名已佚傳,民間多尊稱為倪聖公。由於生長海濱,熟諳港道,歿而為神,總管海舶,所以又稱總管爺,總管宮便是因此得名。臺灣地處海外,與大陸交通連繫只靠海運;聖公爺職司海舶,原為漳桌舟人所奉,漳泉籍移民來臺,更敬祀為臺江濱海船舶的守護神,也是臺南府城獨育的神祇。

總趕宮創建於明永曆年間,是一座兩進縱深式廟宇建築,坐東朝西。廟宇的範圍雖小,卻有寬潤的前埕,為府城攤肆雲集之所。第一進前殿,計開三門,門上彩繪文武門神;殿內互牆嵌有道光十五年乙未(西元一八三五年)「重興總趕宮碑記」石碑一方,為海澄縣儒學黃化鯉及總理周清老捐修時所刻。石碑旁供奉著一尊瘦高著著衣的盧清爺,與他相對的是一尊矮胖著黑衣的韓德爺,造型上宛若一般所見的七爺、八爺。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間是立於內埕的四腳亭,將前殿、拜殿與正殿銜接成一座祭祀的整體。莊嚴的正殿供奉者主神倪聖公神像,左側陪祀為註生娘娘,右側陪祀著福德正神。此外,廟中還供奉著清代巡道楊廷理的長生祿位,說明這位名宦與總趕宮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與早年捐貲僵修的勳績。

資料來源:台南市政府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