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孟安統計,去年我國由中國進口共約一萬六千九百四十三公噸、價值達七億四千萬的生鮮、冷凍及調製魚貨,數量比前年成長一四四%。
二○○九年新增進口的中國生鮮冷藏魚種類包括鯊魚、黃魚、海鰻、海鱺、參魚及塭魚;冷凍魚包括柳葉魚、鮪魚、海鰻、參魚及塭魚;調製魚則有鯰魚、參魚及塭魚。
潘孟安說,這些去年開放進口的品項大多沒有列為檢疫項目,他很擔心如同過去口蹄疫或狂牛症的病原,會隨著這些漁產品進到台灣。
對台灣漁業質量 都有負面影響
潘也懷疑,台灣禁止中國養殖的鰻魚進口,但中國卻假借海鰻名義,去年一共出口約三百二十六公噸的「冷凍海鰻」到台灣。這些中國魚貨將對台灣漁業的品質與價格產生負面影響。
對此,農委會國際處副處長蕭柊瓊表示,中國冷凍魚進口量去年一到十一月為一萬一千公噸,前年同期為四千三百零五公噸,約增加一.五倍,不過,進口的魚種都不是台灣重點漁產品。
至於檢疫問題,防檢局表示,現行漁產品檢疫是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(OIE)規定,事實上,每種魚類對於疫病的感受性不同,其中僅鱸魚、鯰魚、鮭魚、鱒魚與鯉魚及草蝦的風險較高,因此不是每種漁產品都必須檢查。
不過監委程仁宏認為,長期以來國內食品進行抽測,可發現中國製產品不合格的比率偏高,且兩岸由於地緣關係,對岸農漁產品進到台灣也較為容易,政府對於國人的食品衛生安全應以最高標準來把關。
程仁宏表示,縱使世界各國對於農漁產品檢疫的標準不同,但「明知道哪裡問題多,卻未從嚴把關,就會有漏網之魚」。他認為農委會應採取更周延、更縝密的方式面對中國農漁產品。
資料來源:自由電子報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